今天是:
1984年10月20日,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逝世。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并对量子电动力学早期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经主持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四个年头。他给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并且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尔温·薛定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剧院建成。悉尼歌剧院是世界公认的二十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
1972年10月20日,美国天文学家哈罗·沙普利逝世。哈罗·沙普利(Harlow Shapley,1885-1972)是美国天文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21年-1952年担任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1943年-1946年担任美国天文学会会长。他的儿子劳埃德·沙普利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主要从事球状星团和造父变星研究。他还对银河系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银河系的透镜模型,并阐述了太阳并非银河系的中心,太阳系其实处在银河系的边缘,澄清了18世纪以来学界对此的错误认识。沙普利曾对银河系中的球状星团的分布做过研究(球状星团是由成千上万颗恒星密集而成的集团,它在银河系呈球状分布),发现它们以离心率很大的椭圆轨道运行, 并绕着一个中心的旋转,这个中心在人马座方向距太阳约5万光年,他认为这个中心就是银河系的中心,球状星团系统分布的范围就是银河系的范围。目前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沙普利的理论。银河系是一个透镜形系统,它是众多星系中的一个,因为它在天球的投影为一条白带,古人称之为“银河”。银河系主体称为银盘,银河系的中心为一个大质量的核球,银河系整体绕河中心(银心)旋转,在银河系周围笼罩着很稀薄的银晕,其中最亮的是球状星团,此外还包括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际物质。银河系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恒星内,恒星按光度可粗分为巨星和矮星两大类。大多数恒星以成对、成群和成团结构存在。
1891年10月20日,英国实验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生于曼彻斯特。查德威克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其最大贡献是发现了中子,促进了核裂变的研究和原子能的利用,并因此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859年10月20日,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向柏林科学院报告:他经过光谱的考察,说明太阳中有氢、钠、铁、钙、镍等元素。这个新发现和卓越的见解立即哄动了全球的科学界,从此光谱分析不仅成为了化学家的重要检测手段,也成了物理学界、天文学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武器。
主办单位: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地址:舟山市新城体育路10号海洋科学城A16幢9楼
联系电话:0580-2031682 0580-2055174(传真)邮编:316012 邮箱:zsskjxx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