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17厦门国际海洋周在厦门开幕 蓝碳发展成为共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31 03:10 点击量:
2017厦门国际海洋周3日在厦门隆重开幕,本届厦门国际海洋周呈现出几大亮点——
2017蓝碳国际论坛在海沧区举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以蓝碳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论坛还通过了“2017厦门蓝碳合作倡议”;
厦门在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上成果丰硕,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生物制品、海水健康养殖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核心龙头产业及产品,并逐次投放市场,蓝色经济活力迸发;
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如海漂垃圾管理等领域,厦门也崭露头角,显示出了海洋城市的责任和担当。
蓝碳发展成为共识
海洋的蓝色碳汇,尤其是红树林、海草和盐沼等,能捕获和储存埋在海洋沉积物里的碳,这就是蓝碳。本次厦门国际海洋周,首设“2017国际蓝碳论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空间。
事实上,除了厦门这座海洋城市外,对蓝碳的关注,在国内城市中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介绍说,在威海,人们用海草代替瓦片建造出经久耐用的海草房,近海养殖的海带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北海,红树林在广袤的滩涂上绵延,为海洋生物营造了繁衍生息的家园;在大连,水产养殖业主向科学家寻求恢复海草床的方法,因为海草床会给他们带来丰富的贝类资源;在浙江,渔民成功将红树林引入相对寒冷的地方,拓展了全球红树林分布的北界……
林山青表示,自联合国《蓝碳》报告发布以来,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等蓝碳生态系统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大型藻类、贝类以及微型生物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的机制逐步揭示,蓝碳的范畴不断拓展。
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代表,美国、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国的蓝碳学者、海洋管理工作者、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约180人参加论坛,最后通过了“2017厦门蓝碳合作倡议”。
蓝色经济提速发展
仅一个游艇产业,去年厦门国际游艇展就创造了近2亿元的交易额,而这还只是厦门蓝色经济发展的冰山一角。
在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领域,厦门涌现出入选中国国家排球队骨关节保护首选产品的氨糖,亚洲首家入选欧盟新资源食品认证的海洋微藻DHA藻油;抗肿瘤领域,力品药业(厦门)有限公司正研发海洋抗肿瘤缓释胶囊,艾凯奇(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有抗三阴性乳腺癌海洋新药。本次该领域企业参展25家,绝大多数都是厦门企业。
在海洋船舶与高端装备成果展区,也不乏厦门企业的身影。厦船重工的海上风电一体化作业移动平台,在国内平台建造行业中还是首创;新诺北斗航科信息(厦门)公司最受关注的产品要数ECDIS船舶综合信息系统的升级产品。该产品利用卫星和海上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海上实时互联,借助该系统,未来将把海上通信范围扩大到600海里以内。
据介绍,亮相本次海洋周科技成果展的,有来自国内60家涉海单位和团体,范围涵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船舶与高端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展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其中,签约项目包括总投资9498万元的10个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入驻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的母婴专用浴海绵、海洋科普直播平台、海洋文创设计等创业项目8个;总投资预计达5000万元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个。
创新平台不断丰富
围绕海洋产业链条延伸、产学研合作、转型升级等话题,不少企业在这次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的对话环节上得到了启示。
福星(厦门)饲料有限公司是大陆地区最早生产渔用配合饲料的企业,该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企业的经验就是要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多年来,福星先后与台湾大学水产试验所、海洋三所、厦门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用联盟,引进多项高科技成果,成立生物饲料研发中心,逐渐打造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饲料产品。
事实上,厦门的海洋经济创新平台建设早,发展快,企业多,已形成了整体的集团竞争能力。
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是厦门市建设的首个海洋创业创新基地,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二期,建筑面积8847平方米。基地鼓励涉海科技人员自主创业,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涉海创业和创新团队提供适合海洋产业发展的“拎包入住”式的服务,支持涉海项目孵化。
据介绍,该基地正式投入运营一年来,已有两批共21个项目顺利入驻,其中众创空间团队14个、孵化区企业7个,预计投资规模可达11467万元,形成涉海团队和企业竞相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