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集中批复八省市海洋功能区划,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速。“蓝色经济”的广阔前景,吸引多家上市公司“下海”淘金。诸如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
由于陆上油气生产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开发海洋油气成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海洋油气领域的总投资将达到2500亿元,用于海洋油气开采的海洋工程装备已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这块蛋糕,不少嗅觉灵敏的上市公司纷纷展开大手笔投资。
在香港上市的我国第二大陆地石油钻机制造商宏华集团昨日宣布,将在江苏启东建设全球起重能力最大的移动式起重机,建成后服务于宏华海洋装备建造基地。该基地一期投资19.8亿元,具备每年建造6座钻井平台的能力。
无独有偶。在港上市的我国第一大民营船厂熔盛重工近期也宣布,集团位于新加坡的海洋工程研发中心正式成立,同时还获得1艘2000米深水钻井支持驳船总承包合同。
资本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转型“下海”报以积极预期。在A股上市的张家港化工机械股份公司10月中旬公告称,拟出资3.8亿元设立海工装备制造厂。消息公布当天,张化机股价上涨6%。
海洋生物医药的关注度也在提升。目前,陆地生物医药资源普遍遭遇过度采掘和环境污染,海洋生物医药的优势由此凸显。医药产业“国家队”国药集团日前与海南省签约,共同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的开发。山东澳柯玛等一些上市公司,也介入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即使是一些传统海洋产业,在新的政策支持下也有不小发展空间。比如在各省市的海洋规划中,均增加了海水养殖的面积。受此影响,国联水产等上市公司表现活跃。信达证券的报告认为,相比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能缓解海洋资源的压力,有利于海洋渔业的转型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