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信息 >>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06 09:06 点击量:

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arine Drug) 2000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并予以正式命名(国科发计字〔2000〕532号)。主要工作是:对已有的海洋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及合成、半合成技术进行系统的组装集成,并进行配套;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开发海洋药物的技术过程及系列产品。 主要研究开发方向为: 1.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的工程化技术研究。 2.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改性及活性物质人工合成的工程化技术研发。 3.药用微藻大量生物培养、浓缩、收集的工程化技术研究。 中心负责人为管华诗院士。现有科研人员20余人,2002--2006年中心承担了国家“973”、“863”课题以及国家科技攻关等重要研究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2410余万元。以五个海洋创新药物和海藻生物制品的高值开发为重点,进行系列海洋创新药物及生物功能制品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专利 54项,SCI或EI收录论文90余篇。 中心建设地址在中国海洋大学兰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现有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包括串联四级杆飞行串联质谱仪在内的大型仪器设备2600余万元。 经过强化建设,中心将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海洋药物研发领域现代化的中试基地和技术辐射源,成为上游科研单位与下游生产企业之间科技成果工程化与技术成果转化的顺畅通道,成为我国该领域工程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前身为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成立于1987年,1999年被首批确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海洋动力过程的演变机理及其气候效应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流动力学、海洋波动与混合、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下设近海环流与物质运输、大洋环流动力学、极区海洋动力过程、海浪与小尺度海气、海洋内波与混合、大洋环流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海洋与气候系统模式8个研究单元。 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6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千人计划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3人,泰山学者3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依托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海洋科学”,实验室设有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4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重大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1项,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关键技术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项目经费合同总额约6.7亿元,2015年实验室首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项目经费8200万元),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在我国海洋领域零的突破。 2010年至今实验室成员已在海洋与气候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 源期刊论文400余篇, Science及Nature系列期刊25篇,出版科研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部分成果入选2014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注重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设立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召集全球海洋科学研究的高峰论坛及国际研讨会,与国内外海洋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是全球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中心之一与合作交流平台。 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实验室)前身为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海洋药物研究室,创建于1980年,是我国较早从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之一,是学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1994年,被山东省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1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8名,其中教授31名,副教授21名;博士生导师18名,硕士生导师29名;95%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5%的专职教授有国外留学(课程)或工作经历。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名;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1名,第十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二审专家1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青岛拔尖人才3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实验室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药物的研究为目标,定位为海洋药物的应用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是我国高校最早从事现代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糖化学与糖生物学、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药理学、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现设有海洋糖化学与糖工程、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药物合成化学、药物分析化学、药剂学、分子药理学、糖生物学、分子医学生物学等9个研究室,实验动物中心、活性筛选中心、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等3个公共支撑平台;拥有设施优良的研究实验楼7800m2;拥有功能完备、条件先进的海洋药物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仪器设备总值达7600余万元;建有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是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是我国海洋药物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自1991年开始招收海洋药物研究方向研究生,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海洋药物研究为特色的药学本科专业,2007年成为山东省品牌专业,2009年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生药学硕士点,同年,接收海洋药物研究方向博士后;2000年,增设了药物化学硕士点;2003年获准设置药物化学博士点;2005年获准设置生药学博士点,2006年建成药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获准设立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我国以海洋药物研究为特色的相对完善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名列全国药学学科第9位(9/26)。 2015年7月“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成为中国海洋大学第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 前1%。已培养本科毕业生820名,硕士501名,博士273名;连续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考研(课程)率为50%,2009年获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在读本科生378人,硕士生247人,博士生110人。 长期以来,实验室一直围绕着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开发应用研究,承担着国家海洋药物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主持承担了国家在糖化学与糖生物学领域设立的首个“973”项目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验收;2009年以来,学院主持承担“973”计划、“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60余项,立项经费达150000余万元,是国家海洋药物研究领域重大科技计划主要承担单位之一。1985年,实验室成功研制了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一个现代海洋西药--藻酸双酯钠(PSS),并与此后开发的“甘糖酯”、“海力特”等海洋药物和生物工程制品都实现了产业化;目前有4个国家一类候选新药(抗艾滋病海洋药物泼力沙滋、抗脑缺血药物D-聚甘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几丁糖酯、抗老年性痴呆药物971)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中抗老年性痴呆药物971于2009年3月份转让给美国Sinova公司,转让费为8100万美元,是目前我国转让费最高的药物,也是我国转让给国外的第一个海洋药物;3个(抗Ⅱ型糖尿病海洋药物——HS203,抗肿瘤药物ACT-007、MDS-10)处于系统的临床前研究阶段;2011-2015年间,学院发表SCI收录论文420篇,其中,发表在1区和2区杂志的论文6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8项。主持编著了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典籍——《中华海洋本草》(1400万字)。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海洋特征寡糖制备技术(糖库构建)及开发应用”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实验室注重与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与美国Michigan大学、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McGill大学、德国Duesseldorf大学、法国Brest大学、丹麦Roskilde大学、法国Ifremer海洋研究所等在资源共享、人员互派、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网络。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验室将遵循“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自主创新方略的实施为契机,紧紧围绕创新这一时代的主题,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指导,发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和谐发展、争创一流”的精神,深化改革,加强建设,为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创新成果产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 1994 年建立,挂靠中国海洋大学,是水产养殖国家重点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本室以海水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为研究领域,致力于组织和推动代表本学科发展水平的重大和前沿性课题的探索、构筑开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平台。 本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院士,实验室主任为麦康森院士。实验室目前共有研究人员 30 余人,其中教授 17 人,副教授 / 高级工程师 5 人, 包括 博士生导师 13 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 养殖生态学、遗传育种学、养殖动物病害学以及营养生理学 实验室目前涵盖 水产养殖、水生生物学和动物学三个博士点和三个硕士点,同时为国家水产学一级学科点和“水产养殖”国家重点学科的核心组成,包括拥有国内唯一的水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海水养殖教育部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岗位。近年来本室先后承担了近 20 项国家 “973” 、 “863” 课题以及国家科技攻关等重要研究项目, 解决了若干与海水健康养殖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领域的 重要命题,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作为国内同类方向中唯一的部门重点实验室,本室为主取得了一系列本领域的前沿性创新成果,包括国家级二等奖 2 项、省部级一等奖 12 项、二等奖 9 项、专利 25 项, SCI 、 EI 收录论文 190 余篇。在国内海水养殖领域总体实力拥有公认的领军地位,部分研究领域居国际前沿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主要研究领域简介 1 养殖生态学 主要从事鱼、虾、贝等多种水产养殖动物之个体生态学、海水池塘养殖系统生态学和盐碱地池塘养殖生态学的研究工作。 证实了对虾继饥饿后具有补偿生长现象,查明了补偿生长影响的重要规律和形成机制;发现水温周期性波动可明显促进对虾的生长,查明了变温和温度变化幅度等影响生长的规律和形成机制;查明了低洼盐碱地池塘水质的重要特点;发现了对虾养殖池塘浮游动物休眠卵携带 WSSV ,并查明了其传播该病毒的途径。 2 养殖病理 / 病害学 主要从事海水养殖动物的病害学、免疫学及病原学研究。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下列工作: 在国家“ 973 ”课题的支持下,组织和领导了国内栉孔扇贝养殖中爆发性死亡症的探讨,在国内系统开展了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的研究,在病原( AVND- 病毒)确认的基础上,率先完成了对病原的单抗与多抗免疫技术的建立。 系统开展了对北方主要养殖动物的寄生与危害性原生动物类寄生虫的病害与病原学研究,成果获教育部( 2004 )“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 开展了鱼、虾、贝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鱼类淋巴囊肿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海水养殖动物病原细菌膜蛋白研究及免疫学鉴定、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研究、对虾白斑症病毒病的现场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对虾病毒病流行的细胞与分子学机理、山东沿海扇贝疾病研究和防治、扇贝血细胞的特性及其免疫防御机能的研究等。 3 营养生理学 开展了我国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生理代谢特征的研究。开辟了营养与免疫学、营养与贝壳生物矿化学和环境免疫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其中,鲍鱼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需求和生理代谢特征的研究填补了国际在贝类的该领域的空白;在国际上开创了贝壳生物矿化的营养学机理的研究;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和环境友好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的研究从理念和技术基础上促进了我国无公害水产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值 45 亿元以上。 开展了经济甲壳动物幼体消化酶合成、分泌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并利用幼体消化酶对饲料组成的适应性,创立了一种幼体营养需求研究的新方法 ; 研究了甲壳动物渗透调节和免疫调控的生理学机制,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 遗传育种学 开展了海洋经济贝类雌核发育与水产动物微卫星 DNA 标记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开展了牡蛎三倍体快速生长机理及多种水产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了海参及多种贝类的苗种繁育技术。在牡蛎三倍体、四倍体培育方面所取得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并成为国家科委重点推广项目。 2001 年牡蛎三倍体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开展了大型海藻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创立了大型海藻细胞工程育苗—紫菜酶法育苗新体系,开发了海螺酶 I 、 II 、 III 号。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7 项,实现产值 20 亿元。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从事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之一,2007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通过教育部首次评估。实验室围绕国家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兼顾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依托国内首个环境海洋学博士点、我国第一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和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国家重点学科,以近海环境动力过程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近海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控制和海岸带工程环境与水资源保护为主要方向,重点关注人为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在海洋大气物理与化学过程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人工纳米颗粒的水环境过程和生物响应机制、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环境监测与成灾机理等方面,已产出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013年进入ESI全球前1%做出了主要贡献。目前已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以近海环境动力过程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近海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控制和海岸带工程环境与水资源保护为主要方向,将大气、水体和底质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海洋环境研究,重点关注人为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 近海环境动力过程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要研究海洋、大气、河流等流体环境中物质迁移、扩散与转化的机制与过程。聚焦上层海洋和低层大气物质交换,观测与模拟研究有关的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拓展近海环流和物质长期输运理论,开展海洋环境质量预测模拟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基础研究课题,以对比研究富营养陆架海和寡营养开阔大洋为特色,开展了海洋环境动力学与海洋大气化学的交叉研究,认识了大气污染物通过转化、沉降等大气化学、物理过程对近海和大洋初级生产的不同影响。发起了“亚洲沙尘与海洋生态系统(ADOES)”国际研究计划,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 近海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控制 主要研究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聚焦近海中纳米颗粒、塑化剂、微藻毒素和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机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系统开展了人工纳米颗粒(ENPs)的水环境过程和生物响应机制研究,成果揭示了溶解性有机质和表面活性剂对ENPs悬浮性能的影响机制,拓展了ENPs生物毒性的调控理论;证实了ENPs 具有潜在神经毒性,为ENPs 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大面积检出了渤海、胶州湾、黄海近海海水中存在塑化剂,并进一步揭示了增塑剂对藻类的毒性位点:建立了神经毒素BMAA的精准检测方法,为海洋环境中藻毒素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揭示了酚类污染物共同作用下的联合毒性作用机制,构建了壬基酚等新兴污染物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系列高引用论文。 海岸带工程环境与水资源保护 主要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引发的海岸带环境地质灾害,河口湿地污染与退化理论及修复与净化技术,海水入侵监测预警及地下咸水治理。聚焦波浪-海流-工程活动共同影响下,黄河水下三角洲海洋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监测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项目等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自主研发的海底边界层动态变化原位监测关键技术与设备,揭示了粉质土海床在波浪动力响应过程中成分、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的动态变化,建立了孔隙水压力累积与海床液化判别模型,成果应用于胜利油田海底管线勘察设计。在国家重大水专项、资助下,研究了河口湿地修复理论与技术问题,揭示了辽河口芦苇湿地退化、污染物净化机理,构建了河口区芦苇湿地修复、污染物净化技术体系,建立了示范工程。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发了海水入侵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了地下咸水治理的优化方案和技术体系,进行了地下咸水治理的工程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我院建制于1946年,是我国从事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本科教育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培养学生最多的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我国较早从事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综合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2001年12月,我院提请国家教育部对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2002年1月开始,实验室建设正式列入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 实验室主要从事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的基础与开发研究。现有科研人员48人,流动人员10人,其中,院士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授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7人。拥有基础设施优良的研究实验场所,总面积约3000m2;初步建成由系列大型仪器设备构成的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研究与创新平台,设备总值达3200余万元。实验室现有海洋地质博士后流动站点,3个博士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个硕士点)和4个硕士点,和3个本科专业,构成了完善的以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为特色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实验室拥有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设岗学科(海洋地质学)。目前,已累计培养本科生3000余人,硕士539名,博士172名,出站博士后6名;现在读硕士生122名,博士生78名,在站博士后2名。 长期以来,实验室一直围绕着国内外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发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海洋沉积与工程环境、海底资源与成矿作用、海底能源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大陆边缘构造与盆地分析等。“十五”期间,实验室主持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1项) 、'973'课题(4项)、国家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专项(1项)、国家海洋'86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908”重大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项)等国家级科技项目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省部级基金和攻关项目6项;立项经费达6170余万元,实际到位经费达4560万元,实验室已成为国家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领域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并获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0项,自主开发了一套应用于海洋油气勘探的大型软件处理系统(MBP1.0)。出版专(编、译)著9部,发表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72篇。 近年来,实验室先后与国内同领域知名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多层面合作关系,如国家海洋局一、二、三所、北海分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上海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部门;与美国(德州A&M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北卡州立大学等)、德国(不来梅大学、基尔大学、汉堡大学)、日本(地调所)、韩国海洋研究所等在资源共享、人员互派、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瞄准海洋生态环境演变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需求,基础研究主攻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环境演变的影响,应用研究注重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友好型海洋功能材料关键技术。实验室通过承担重大项目凝聚人才、打造创新团队,做出高水平成果;通过国际合作等措施,提升技术开发能力和培养年轻人才;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洋化学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利用的中心。 实验室诞生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系,与之共同发展已半个世纪。海洋化学学科目前是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分别于1982、1986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重要的从本科到博士多层次的海洋化学人才培养基地。1993年底获准建设全国唯一的海洋科学理科教学和研究人才培养基地(海洋化学点),2001年底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被批准进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本实验室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重要依托单位,实验室现有海洋化学、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点,海洋化学、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八个硕士点,五十多年来,先后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海洋科学学科第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经等为代表的一批海洋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在我国海洋化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的综合优势。 实验室拥有独立的、设施优良的研究实验及办公大楼,总面积4000 余m2。具有的实验室平台有:“海洋物理化学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青岛市政府共建实验室、“海洋精细化工实验室”青岛市重点实验室、“海洋污染生态化学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海洋界面化学实验室”、“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及与之相配套的公共仪器室。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6人,其中研究人员55人,工程/实验技术人员6人。实验室研究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人。目前已经建立起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且具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团队。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四个:方向一:活性气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方向二:有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包括生源要素循环、河口与边缘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有机碳循环三个研究重点。方向三: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方向四:环境友好型海洋功能材料与防护技术。 在基础研究方面,“海洋有机生物地球化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团队支持;在工程技术研发方面,“环境友好型海洋功能材料与防护技术”获批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0-2014年间实验室成员共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30 余项,到账总经费14114余万元。其中实验室固定人员作为负责人主持973项目1项,973课题3项,863计划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基金委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3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项,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1 项等。科研成果水平有明显提高。年平均发表SCI/EI论文80篇左右,其中高水平论文(JCR SCI 1区、2区)比例明显上升。2014年累计发表SCI 1区、2区论文46篇,占全年SCI/EI论文的47%。2014年授权专利13项。 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增加,收效明显。2010-2014年投入3704万元,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尤其是单体分子同位素测定质谱仪等大型仪器为基础研究进入国际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功能材料中试实验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工程技术研发提供了平台保障。 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展顺利,成为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重要中心之一。通过“111”创新引智项目和实验室开放交流基金,吸引国际一流科学家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学术报告、英文授课,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提高了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为方宗熙教授所创立的山东大学生物系达尔文教研小组,1983年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室,1985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现国家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008年获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6月通过验收正式运行。 实验室面向海洋生物遗传学重大科学问题和蓝色种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等多层次开展海洋生物遗传学与种质资源开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分子遗传学与分子育种、海洋生物细胞遗传学与细胞工程育种、海洋生物基因组学与进化生物学。 本实验室一直是国家海洋科技研发领域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海洋生物的遗传学理论研究与育种技术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明奖1项,省部级奖励18项。先后培育出“荣福”海带、“蓬莱红”栉孔扇贝、 “981”龙须菜、“海大金贝”虾夷扇贝、“爱伦湾”海带、“三海”海带、“蓬莱红2号”栉孔扇贝、“2007”龙须菜、“鲁龙1号”龙须菜等海水养殖新品种,支撑了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实验室建立了贝类分子遗传学与育种、鱼类细胞遗传与发育生物学、藻类遗传改良与功能基因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等研发平台,设施先进、设备精良。实验室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立单位,目前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均衡、优势突出的学术团队。现有固定人员2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包括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海外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00%

主办单位: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浙ICP备14000885号-7

地址:舟山市新城体育路10号海洋科学城A16幢9楼

联系电话:0580-2031682 0580-2055174(传真)邮编:316012 邮箱:zsskjxxs@126.com

浙公安网备330902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