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动态 >> 舟山

科技动态

舟山

改革开放30年路的变迁

来源: 发布时间:2008-11-04 02:11 点击量:547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已经被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所证明的一句名言。富与路,几乎就是一对关联词。路通衢,衢连源。一条路,将物质、信息、人群,流动了起来。
       改革开放30年,路的变迁,足以资证一个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公路,是嵌刻在大地上奔腾的脉。它一头连着历史,一头伸向未来。
      作为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交通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改革开放的这30年间,定海公路脱胎换骨,呈现“加速度”式的发展。
      定海区交通局公路管理段段长陈小华深深记得,30多年前,定海区境内的干线公路只有一条定沈线,长度仅为30.5公里,县、乡道总里程不到200公里。而现在,全区干支线公路里程已达384.592公里,新增里程156.192公里,境内所有等级公路都由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铺筑,“一环四纵”的交通公路主架雏形渐成,公路路网实现了本岛区域全覆盖。
      条条大路通康庄。现代化的公路记录了现代化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也得以让滚滚车轮把经济增长加速驱动,并完成了对时间和距离的成功压缩。
                                            恼人的砂石路
        陈小华差不多是跟随着定海公路一同成长的。1975年5月,15岁的他便进了定海公路段,当起养路工,那时干得最多的活儿就是扫砂石、填坑洞。
       定海历来是舟山本岛的公路交通枢纽,几乎所有的路都是以县城为中心,向东、西、北三面辐射。改革开放前,串联大小村落、沟通港口津渡的几乎全是砂石路。
        陈小华当时分配到的路段是从定海东门到西门,再绕至定海道头,全是砂石路面的简易军用公路,兜兜转转有三公里长。砂石路的养护关键在于“适度滋润”。“要是连续一两个月不下雨的话,路就要坏的,而且砂石都变得很松散,车子一开过,灰尘蓬蓬扬。”但是,那时还没有洒水车,陈小华和同事就只能眼巴巴地盼着下雨。可是,如果接连几天都落雨,那路面不仅泥泞不堪,坑洼不平的坑洞里还积满了水。“那些路常常搞得我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这种滋味,当年在定海石礁农场插队的知青王珍儿也曾领教过。
     “我是1973年9月去插队的,在农场待了四年。那时的石礁农场就位于现在盐仓、双桥一带的海塘边。”王珍儿的家在定海城关,一到休息日,她就忍不住想回家。“回家只有一条路好走,就是从石礁翻过雅岙岭,再经茅岭回定海。那时还不叫定岑公路,但已是定海西向片通往城区的主道”,这条砂石机耕路着实让她吃了不少苦头。
     “在雅岙岭山脚下有个车站,可以坐车回城里,但等车要等很长时间,所以我有时就干脆走路回家,一般都要走2个多小时才能到。那辰光这路上全是小石子,走得久了脚底就发疼,鞋子也容易坏。记得有一次下雨天,我走到家发现鞋子都不能穿了。”
       王珍儿的弟弟那时刚学会骑自行车,有一次想去农场看姐姐,顺便再送点生活用品。可当他骑车到砂石路上时,立马被碎石绊倒了,再骑上车子试试,结果没几步又摔了。“后来他就学乖了,要么推车来要么走路来,再不敢骑车了。”王珍儿说。
                                          国、省道旧路换新颜
       1980年,为改变公路等级低、线型差的现状,适应公路运输业发展需要,经交通部和省计经委同意,决定全面改建舟山境内段国道线。
      1981年11月,国家计委、经委和交通部确定定海外螺头至普陀沈家门段公路为国道,编号“329”。329国道又称杭沈公路,自杭州起,经绍兴、余姚、宁波等六城市,转经白峰渡轮,跨海峡进入舟山岛,经定海至普陀沈家门。
       改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改建定海增产 石契海滨桥至惠民桥段,铺设沥青路面;二期改建鸭蛋山渡口至海滨桥段、惠民桥至沈家门段。
       这一年,陈小华也被调至定沈线,他干的仍是养路的活儿这一年,陈小华也被调至定沈线,他干的仍是养路的活儿,仍需要天天 “查坑补洞”。“不同的是,我开上了养路车、压路机,用沥青材料来补路上的坑洞,告别了灰和泥的生活。”
      定沈线并入国道后,还进行了国道改线工程,线路走向与舟山岛南海岸基本平行。与此同时,交通部门又先后对72省道(定岑线)和73省道(定西线)进行降坡、取直、拓宽等全面改建。
       这两条公路分别承担着贯通舟山西部和中部南北主要通道的重要任务,和329国道一起,构成了定海区交通的大动脉。至1988年,定岑公路按三级公路标准,共浇铺沥青路面11公里,水泥路面1公里;定西公路按四级公路标准,共浇铺沥青路面6.3公里。
    “在被调到定沈线之前,我还在定岑线待过。”陈小华说,那时定岑公路定海至小岭段刚开始全面改建,他亲眼看到路被拓宽了好几倍,原先的砂石路面在浇铺上沥青后,也变得光滑平整,“在当时的舟山,也算好数数的了。”
       接下来的几年中,329国道先后经过了朱家尖海峡跨海大桥衔接工程、兴舟大道等8次大规模拓宽、改道,现在已绕开定海城区,起于已建成的73省道东皋线与国道外环线交汇处,与白泉至沈家门线相衔接,终至朱家尖南沙,成为一级公路。两条省道也升级为二级公路。
       同时,相关部门又对部分路段实施绿化,在两旁路基砌筑挡墙、填土,遍植香樟、大叶黄杨、桂花、茶花等植物,使之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公路、生态公路、文明公路。
                                       山岭“让”出幸福路
       以丘陵地貌为主的舟山本岛,山地面积占73.3%。山岭,阻隔了城镇和乡村,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山岭中辟出一条通衢,成了几代人的幸福梦想。
       1988年10月动工兴建的晓峰岭隧道,是定海城区最早的一条公路隧道。它于次年10月通车,长250米,宽12米。通车后,鸭蛋山至定海城区公路里程缩短1.2公里。
      昔日要爬山越岭到市区,如今只需一条隧道,就能让偏僻山村与繁华城区咫尺相及。而东皋岭隧道的打通,缩短的又何止是里程。
       今年64岁的定海白泉镇皋泄社区皋泄村村民朱国文,是村里有名的种植瓜果蔬菜的能手。每天早上,他只要把新鲜蔬菜从自家地里收上来,再装进农用货车,10分钟就能运到定海桔园菜场的摊位上。
     “以前可没那么方便,要翻过东皋岭,全靠两条腿,从家里到定海起码要走一个半小时。”在东皋岭隧道建成通车前,朱国文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早早地收了菜,装满五六十斤的担子,急急地挑着赶到定海去卖。“想趁早卖卖完,好早点回家。有时看看时间不早了,可菜还有许多,又不想再挑回来,就便宜点卖掉算了。”
      坐车也不方便,有时比走路还费时间。“那时公交车还没有,进城都是坐拖拉机或农用车的。而且去一趟,得先从毛洋周绕到塘高岭,再经过三官堂、洋岙,绕完一大圈,才能到定海。”朱国文说,要是去趟沈家门,那更是麻烦得够呛,“比现在去宁波时间还长”。
      2000年10月,东皋岭隧道正式开工,2002年9月建成通车。这条全长1110米,有我市目前“最长隧道”之称的东皋岭隧道的打通,以及东皋线的建成,使干、北蝉、白泉至定海城区的实际里程缩短了6公里。皋泄村村民只需花十多分钟,就能到达定海城区。
       朱国文觉得,隧道的开通不仅为出行提供了便利,也扩大了优秀农产品的影响,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比方说皋泄杨梅,以前都要我们自己挑出去卖,有时时间长了还怕烂掉,价钿卖不高。现在多方便啊,刚摘下就运走了,要吃新鲜的城里人还可以自己来摘。人家吃得开心,我们赚得开心。”
                                            30年铺就锦绣路
        路似彩虹,绽放着一束束和谐的光芒。路如琴弦,演奏着一曲曲发展的乐章。30年间,无论是覆盖密度还是单线里程,无论是路面质量还是等级变化,定海公路都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对国省干线大动脉一级采取“建、养、管”并重措施,达到了“畅、洁、绿、美、安、优”的文明公路目标,被誉为“毛细血管”的农村公路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定海开始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在短短五年中,已实现全区村级公路的初级通达,续建村道多达455条,总里程超过250公里,149个自然村、57个行政村都有公路分布,各乡镇、街道都有了三级以上等级公路,95%以上的县乡公路完成了标志重点设置。而且通过砂改油,所有的道路都已实现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铺浇。
        看着地图上鸭老线、定马线、白展线、临螺线等横贯纵穿,跟公路养护打了30多年交道的陈小华由衷感慨起来:“要说定海公路发展,应该是近十年发展得最快。路宽了、路多了、路好走了这都不用再多说,我们养护工人和养护工具的变化也是活生生的证明。”
     “以前谁都不想当养路工,觉得地位低,收入少,工作苦,还被人看不起。这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养路工人的收入、待遇都得以提高,现在的地位跟一般企业的工人差不多。而且养护逐渐趋向机械化,工人的工作效益就大大提高,人身安全也有了保障。”
        眼下,接轨舟山连岛大桥的“一环四纵”本岛公路主骨架即将形成,数量多达455条、总里程超过250公里的通村公路、客运站场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定海西北部沿线的新农渔村建设,全区公路路网结构也将更趋合理。
     “我们现在刚拟了一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办法的初稿,今后还会陆续出台一些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具体标准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这样,县道乡道也能像国道省道一样明确养护管理责任,使公路建设更加规范、专业。”陈小华说。

主办单位: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浙ICP备14000885号-7

地址:舟山市新城体育路10号海洋科学城A16幢9楼

联系电话:0580-2031682 0580-2055174(传真)邮编:316012 邮箱:zsskjxxs@126.com

浙公安网备330902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