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十年前,一场来势迅猛、态势凶险的金融风暴突袭亚洲,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遭遇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的中国,体制基础和金融体系远没有今天强健,经济实力远没有今天强大,但中国政府经受住了危机的洗礼。不仅成功地抵御了金融风暴的多轮冲击,还顺势进行了金融、国企及汇率机制的历史性改革,开创了宏观调控的新局面,为中国后10年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以稳定人民币汇率支持其他国家度过难关,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值得自豪的是,作为政策研究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在危机中表现可圈可点,至今记忆犹新。
一、成立“金融风潮跟踪研究小组”
当泰铢狂贬激发的连锁反应,开始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蔓延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党组就开始关注事态发展,并酝酿应急措施。1997年10月,主持中心工作的刘中一同志在向李铁映国务委员(当时分管中心工作)汇报时,提到了对金融风暴的关注和工作设想。铁映同志给予高度评价,要求中心继续加强力量重点研究,并表示有困难找他。
中一书记当即指派党组成员、信息中心主任李克穆负责这一工作,并要求尽快制定实施方案。点李克穆的将,是因为他长期在中心工作,对宏观经济素有研究,曾兼任中心网络筹备组副组长,并负责具体建网工作,对政策研究和网络都很熟悉。几天后,李克穆找我商讨他的设想:一是抽调精干研究人员,二是建立快速报告机制,三是提供必要的方便。我理解李克穆的想法,也支持他的意见。我俩首先确定成立一个小组,并确定了人选条件:有研究经验、年轻、多专业。从宏观经济、金融和外经领域为主的多专业选人,是考虑到金融风潮实质是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必须要多视角的跟踪研究,这也是中心优势所在。强调年轻,是为了适应时差、熬夜上网和高强度工作。此外,也想借机给年轻人一个锻炼机会。按此标准初选了魏加宁、张承惠、隆国强、熊贤良、冯飞、王彤、李明,加上李克穆共8人,李明入选是为了确保网络使用的方便。不久即发现8人都是博士、在读博士和博导,被戏称“8博士小组”,后来齐亮等同志也参与了小组工作。为突出工作主旨,小组直接称作“金融风潮跟踪研究小组”。提高工作成效的一个关键是提高即时性,需要开辟与中央的直通高速路,商定采取三个措施:一是创办小组专用报告《当前世界金融风潮动态与分析》,根据需要不定期出版。二是采取简报为主、研究报告为辅的办法。即主要采用简洁明快的简报,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力争第一时间将最新信息和最新判断报送中央。为此,内容限定在全球最新动态、权威机构最新举措、最新判断和建议等几类关键信息。简报只要结论和数据,分析阐述过程则以研究报告形式另报。为保持精力、调动全组力量,报告编写机制确定为:“轮流值班,每人一期,独立完成,鼓励多写”。三是为保证报告即时送达中央,授权李克穆直接终审签发。当时中心研究报告执行单向匿名交叉初审制度,即由编辑部选定匿名研究员预审各研究部报告,提出意见修改后再送终审,而中心《择要》当时由我负责最后审定签发。跟踪小组报告跳过中间审批环节,直接进入终审并由李克穆签发。
这些初步意见和框架设想上报后,立即得到中一同志的支持。跟踪研究小组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成立会,立即投入了工作。
二、主要工作及成果
时隔十年之后,当时的许多情况已经淡忘。为了写这篇文字,重新请教了当年参与跟踪工作的同志,几经周折在王彤处才查到了跟踪小组全部报告文稿。前述小组名单就是依据书写报告件数排序的。
跟踪小组1997年11月4日开始上报第一期简报,1998年金融风潮接近尾声,形势趋于稳定,跟踪小组才正式结束工作,12月31日发出最后一期报告。前后历时近一年两个月,上报报告114期。在难忘的14个月里,小组平均月发8份报告,在1997年末形势最为诡秘的一个多月里,上报简报密度达到平均2天一份。一个专题有如此高密度的产出上报,时至今日都是空前的。
这些报告为中央决策直接提供了信息和资料,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看重和赞许。时间的冲刷,使口头表态多在记忆中湮灭,保留下来的文字评价也所剩寥寥,但这些不多的批示仍能透出受到的倚重。例如:
当时主管中心的李铁映国务委员,1997年11月10日在刘中一代表党组上报的第一期报告上批示:“中一同志:对国内外重大经济问题、波动进行及时跟踪研究,对决策很有益,也是研究工作的一个探索。这次起于东南亚,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波,对中国、香港、全球有什么影响,应采取的对策是什么?是当前的大事!风波过去后,你们总结一下这种研究的经验,以咨后事。”这个批示肯定了中心党组的决策,对跟踪小组研究方式的赞赏溢于笔外,还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对准确信息和高水平建议的迫切需求,二是对改进研究方式、提高研究水平的殷切盼望。
亚洲金融风潮初起时,朱镕基同志正在政治局常委、主管经济和金融的副总理任上,1998年3月开始接任总理。朱总理的几份批示都很值得琢磨,例如:
1997年11月23日,金融风潮开始肆虐于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诸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打响了港元保卫战。在由跟踪小组成员起草的一份中心报告《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意见》上,朱副总理批示:请XX同志复印送XX、XX、XX、XX同志阅。原件退我(部分内容供起草讲话参考)。报告批送国务院金融和经济部门负责同志参阅,一般批示大多到此为止。有意思的是特别加一句嘱托:“原件退我”,仿佛还不放心,又特意说明他要将“部分内容供起草讲话参考”用。对这篇报告的重视和偏爱跃然纸上,活画出总理性情中的一面。
1998初,印尼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日本经济再陷困境,东南亚汇市、股市波澜迭起。1月24日,在跟踪小组送呈的《香港股市再起波澜》报告上,朱副总理批请家宝同志并正庆、相龙、廖晖同志阅处的同时,特意加了一句“抄报泽民、李鹏、其琛同志处”。报告加盖了“特急”印记,成为特急件。由此,可以猜测到:这份报告所述情况对中央领导而言是第一消息,报告的判断和建议对于中央即时反应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类似的例子还有,12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阅读了跟踪小组的一份简报,当即批“请镕基同志参阅”。
在金融风潮中,各国金融机构都受到巨大冲击,纷纷探索金融机构如何过关,如何新生。这些具体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刚刚迈上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中国是难得的鲜活教材。1998年8月4日,朱总理在跟踪小组《世界各国如何解决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报告上批示:“请XX同志组织研究关闭金融机构问题,参考美国XXX经验。”显见,这个经验因针对性强,触到了当时的难题和忧虑,对朱总理有所启示。
中心跟踪小组影响超出了报告本身,给一些部委以启示。例如,1998年6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同志,在给证监会各位副主席的批示中写道:“国务院发展中心金融风潮跟踪小组的简报很及时,并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值得我们学习。证监会也应成立一个专门小组进行跟踪研究分析,及时反映。”这一批示从侧面证实跟踪小组实现了“及时”和“重视”两大目标,也反映了中心应急能力和处置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实际上,中央各部委在各自领域里的研究能力都强于中心,他们能够从中心经验吸取些许营养,等于发生了倍增效应,这个影响也许比跟踪工作本身更有积极意义。
在我的记忆里,如此高密度的批示在中心历史上是少有的,如此高度的评价也是少有的。
一个超出当时预想的成果是,原来只想借机锻炼一批年轻研究人员,10年后发现却是意料之外的丰收。跟踪小组的成员现在都成为有影响的研究人员,几乎全部都成为中心等研究机构的司局级骨干。而跟踪小组负责人李克穆则被中央调用,现任保监会副主席。
三、启示
亚洲金融风潮过去10年了,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今天仍能感受当时的震撼,体味其中的庆幸,读出宝贵的启示。那段历史对政策咨询机构而言,确有铁映同志所说“以咨后事”的作用,至少可以列举这样几点:
① 领导层的敏感和反应能力,是政策研究机构不可或缺的本能。人们常说“要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道理不错,但要做到三个“正确”却非易事。对于政策研究机构,要求思维在前,行动在前,三个“正确”更是须臾不可放弃的理想目标。
② 快速灵活的应急能力和制度保障,是政策研究机构的必备能力。中心跟踪小组的组建和运转,是一次典型的应急行动。组织精干应急团队,授权实现扁平化管理,调整制度灵活反应,动用各种支撑资源,创新工作模式等等措施,都是有效的应急机制原则。而能够将这些原则付诸实施并取得成效,不是源于良好的愿望,而是多年日常工作积累的瞬间反映,是深层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
③ 高水平的成员及职业道德,是政策研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亚洲金融风潮跟踪小组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不仅是研究人员娴熟的业务能力,更是他们高度使命感和职业道德使然。小组成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在没有预期学术成果,没有任何稿酬期望,甚至埋没姓名的情况下完成的。今天重现这段历史,才连带彰显了他们的贡献。他们当年甘心默默工作,但我们不能忍看他们默默不名。借此文对参与跟踪工作的所有同志,包括国研网和办公厅的同志表示一份敬意,致一声谢意。
④ 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施,是政策研究机构必需的技术保证。亚洲金融风潮的特点,是其迅猛凶险的发展态势,有的国家一夜之间就堕入危机深渊。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几乎所有传统信息源和信息采集手段都显得滞后,甚至失效。政策研究机构对优质信息的依赖,恰如工厂对优质原料的依存,是政策研究机构的基本实力构成。幸运的是,早在1994年中心就开始筹办自己的局域网,1995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亚洲金融风潮爆发时,网络已经成为中心研究的常规手段。网络普及与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使中心独具优势,保证了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后来,我多次用“网络第一功”感激国研网的同志。
主办单位: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地址:舟山市新城体育路10号海洋科学城A16幢9楼
联系电话:0580-2031682 0580-2055174(传真)邮编:316012 邮箱:zsskjxx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