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本报讯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东海发展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叶属峰领衔的海岸带陆海生态廊道研究团队发表的《“海洋再野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对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启示》引发学界和相关行业广泛关注。该研究首次引入“海洋再野化”的概念,总结其发展历程和特征,并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理念、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划等方面给出意见和建议。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不断扩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挑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连通性受损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海洋再野化”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再野化概念最初起源于陆地,强调3C原则(核心区、连通性、大型捕食动物),之后其内涵不断拓展。2014年,其概念才被正式提出,是降低人类对海洋的干扰,促进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保障其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新思路。
文章介绍了英美等国“海洋再野化”实践,并通过这些实践,列出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带来的诸多启示:在理念方面,可通过引进或增加大型关键物种,利用食物链“自上而下”的控制,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多样性。在规划方面,引入再野化的3C原则,关注生态连通性,构建海洋保护区网络;将垂直方向生态廊道、海底保护区、高级别的海洋保护区纳入保护范围;注重跨境合作。在生态修复工程应用方面,应改变过去将生态修复工程化、人为设定具体绩效目标的做法,让生态修复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对于生态严重损害地区,从恢复景观入手进行再野化,收集和繁殖当地关键野生种;在发展海上风电时,采取辅助人工措施促进“海洋再野化”。
文章首次根据再野化的3C原则绘制了基于海洋保护区、海洋生态廊道等组成的海洋保护区网络图;设计出我国“海洋再野化”计划图,展示了如何分级别分层次构建保护网络,将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结合,提高生态连通性、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该论文已于近期发表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应用海洋学学报》,后续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该成果的实际应用,为实现“自然恢复为主、生态修复为辅”的目标提供了新思路,为我国从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转变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办单位: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地址:舟山市新城体育路10号海洋科学城A16幢9楼
联系电话:0580-2031682 0580-2055174(传真)邮编:316012 邮箱:zsskjxx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