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10月12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组织召开了《海洋生态廊道识别技术指南第3部分:海洋鱼类》《海洋生态廊道识别技术指南第4部分:沿海迁徙水鸟》《海洋生态保护优先区识别技术指南》和《珊瑚礁资源损害评估技术导则》行业标准制订项目启动会。
来自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厦门大学、汕头大学、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和海洋三所等国内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项目负责人、标准负责人、技术骨干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标准负责人汇报了标准的草案编制方案,专家组对标准编制工作予以指导,并研讨确立了标准适用范围、结构框架和核心技术内容等。
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的指导下,海洋三所牵头负责“海洋生态廊道识别技术指南”系列标准的编制。该系列标准旨在识别重要海洋生物的生态廊道,从技术层面指导并规范我国海洋生态廊道识别工作,促使海洋生态廊道识别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为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提供重要技术支持,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提供中国智慧。该系列标准《第1部分:总则》已于2023年12月报批,《第2部分:造礁珊瑚》已于2023年10月启动制订。
本次启动的4个标准均于2024年获得自然资源部立项。其中《海洋生态廊道识别技术指南第3部分:海洋鱼类》由海洋三所牵头,联合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东海局、南海局、厦门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申报。该标准聚焦海洋鱼类生活史过程,以海洋鱼类环境适应性为主线,结合物种生活习性,通过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技术方法,系统、规范地识别其洄游和扩散廊道,增强海洋鱼类种群连通性的保护,为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海洋生态廊道识别技术指南第4部分:沿海迁徙水鸟》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联合海洋三所、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家单位共同申报。该标准聚焦沿海迁徙水鸟的生活史过程,以迁徙水鸟的环境适应性为主线,结合物种生活习性,通过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技术方法,系统、规范地识别其迁徙和扩散廊道,增强沿海水鸟种群连通性的保护,为沿海水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海洋生态保护优先区识别技术指南》标准由海洋三所牵头,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2家单位共同申报。该标准明确了海洋生态保护优先区识别的工作程序,以及保护优先区识别方案制定、信息收集和补充调查、保护对象空间分布评估、保护空间优先级识别、识别成果编制等工作步骤的相关技术内容,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生态监测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珊瑚礁资源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由海洋三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大学、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5家单位共同编制。该导则规定了人为活动对珊瑚礁资源生态损害评估的工作程序、调查内容和方法、损害范围和程度确定方法、损害价值评估方法等,有利于珊瑚礁资源生态损害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为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涉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项目用海用岛管控等提供技术支撑,并有利于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于丽波)
主办单位: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地址:舟山市新城体育路10号海洋科学城A16幢9楼
联系电话:0580-2031682 0580-2055174(传真)邮编:316012 邮箱:zsskjxx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