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信息 >> 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

碧海红树间的全球海湾治理方案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09:10 点击量:691

9月初秋的江苏盐城,2025全球滨海论坛会场内,当“中国广西钦州”的名字被念出时,这片位于我国南部海域的绿色治理实践,正式载入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广西的海洋生态修复智慧再次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如今,钦州湾畔绵延的红树林不仅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更成为推动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的脉动与生态的保护在这片土地上完美融合,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湾治理答卷。

广西方案

三度亮相国际舞台

钦州市海湾生态减灾案例作为中国沿海生态治理的代表,此番跻身全球九大典型案例,已是广西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在今年内第三次登上国际舞台。

6月,在法国尼斯举办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钦州市犀丽湾案例作为全球唯一入选的海岸线生态修复案例获评优秀案例。

9月,在山东青岛,防城港市西湾与钦州市孔雀湾项目又斩获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

从地中海畔到黄海之滨,再到东海之岸,这一张来自北部湾的“蓝色名片”在一年内完成了国际舞台的“巡礼”,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经验正频频吸引世界目光。广西以系统化的治理思路、本土化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案。

昔日之殇

美丽海湾生态危机

站在钦州湾修复一新的海岸线上,很难想象这里曾因风暴潮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钦州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是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枢纽,也是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入海口。钦州湾内设有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园区两侧的孔雀湾与永福湾内红树林繁茂生长,渔业资源丰富,构成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

“几年前,这段2.8公里的沙滩多处坍塌,防护林倒伏,海岸线每年都在后退。”当地老渔民陈叔回忆道,“每次台风过后,沙滩上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侵蚀坑。”

在风暴潮、海浪、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风险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伴随着周边建设开发及人为活动影响,湾区出现海湾淤积、沙滩侵蚀下陷等情况,区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海岸旅游资源受损。

美丽的海湾岌岌可危。

陆海统筹

筑牢最优防护屏障

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当地坚持陆海统筹,依托中央财政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在湾外打造“沙滩—护坡—防护林”滨海综合沙滩防护体系,在湾内构建“红树林—生态护坡”海岸综合防护体系,全方位推进海湾生态修复建设。

同时,当地有针对性地分级资源再利用疏浚物,将细颗粒用于吹填营造红树林宜林地,粗颗粒则用于补沙修复沙滩。创新性利用6000吨废弃的牡蛎壳铺设成生态防护带,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能稳固滩面,有效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介绍,“区域内累计完成红树林修复512.99公顷、岸线修复33.94公里,每一项数据背后都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解决方案,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

通过精准施策,红树林与生态护坡共同筑起绿色海岸防线,区域波高衰减率最高达32.4%,外侧沙滩体系波高衰减率达63.7%,有效抵御了台风、风暴潮的侵袭。

伴随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区域内鸟类种类明显增多,红树林群落持续健康演替,潮间带与底栖生物种类分别大幅增加57%和21%,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在此发挥出巨大潜力。

点绿成金

实现经济生态共赢

生态修复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环境指标上,更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民生改善。

因湾区内红树林修复成果明显,钦州市在2024年完成了广西首宗红树林碳汇交易,率先推动蓝碳资源市场化,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广西路径”。

海湾生态活力持续增强,“鸟栖红树林、鱼游钦州湾”的生态美景,吸引大量新兴民宿集群投资,为湾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钦州湾海域犀丽湾片区,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李志强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环境变好了,游客多了,我开的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他的笑容里满是获得感。

统计显示,2024年,钦州湾修复区域附近海湾景区的旅游人数攀升至321.3万人次,旅游消费突破27.22亿元。犀丽湾景区获评第三批“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园区红树林海洋科普馆被认定为广西海洋科普与意识教育基地,成为传播海洋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片生机勃勃的海湾,正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向世界展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西实践。

主办单位: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浙ICP备14000885号-7

地址:舟山市新城体育路10号海洋科学城A16幢9楼

联系电话:0580-2031682 0580-2055174(传真)邮编:316012 邮箱:zsskjxxs@126.com

浙公安网备330902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