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日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行”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和浙江宁波舟山港,两大港区作为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正在完成从“规模大港”到“质量强港”的历史性蝶变。
站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交流中心3层,港区的作业图景尽收眼底:2万标准箱级巨轮稳稳靠泊,无人集卡沿预设路线精准穿梭,桥吊在智能系统操控下高效装卸。
如今,科技把“力气活”变成了“技术活”。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持续跑出“中国速度”,以62.62自然箱/小时的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第13次刷新世界纪录。在青岛港传统码头,智慧化改造也在迭代升级,司机只需坐在格子间,面对电脑屏幕,拨动手中的摇杆,就可以一人远程操控两台门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自动化智控中心主任赵伟丽介绍道,这种门机“一控二”自动化作业模式已实现常态化运行。相较于传统模式,新作业方式不仅将司机从30多米高的驾驶室解放出来,更使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世界第四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青岛港凭借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的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建成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改造全流程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实现件杂货码头自动化转型升级、油品码头无人化建设等,完成集装箱、干散货、件杂货和液体散货四大货种智能管控全覆盖。
今年以来,青岛港更是持续发力,率先投身智能化转型,探索深耕“人工智能+港口”新赛道,全力推进数据治理,形成了以方舟Taas大模型、高压岸电自行机器人、超大型港口全要素调度智能体等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让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成为现实。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李先杰告诉记者,我国约95%的对外贸易货物运输量由海洋交通运输承担,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命脉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海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占全球1/3,全球前十大港口中我国占据6席,分别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山东港口青岛港、广州港和天津港。
今年3月5日,义乌西站开出的海铁联运班列承载着100余标箱小商品驶向宁波舟山港,标志着国内首条业务量突破百万标箱大关的海铁联运线路诞生。从早期零散拼箱发展到如今光伏板专列常态化开行,这条运行16年的线路见证着“世界超市”与“世界大港”的协同升级。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港区陆域范围为整个穿山半岛沿海,以集装箱、铁矿石、LNG(液化天然气)运输为主,是宁波舟山港全港大陆侧综合性港区,也是宁波舟山港全港规模化集装箱发展核心区。
2025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增至308条,新增包括“双子星联盟”在内的多条航线,编织起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丝路海运”。
“宁波舟山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核心港区主航道水深在22.5米以上,30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40万吨级以上的超级巨轮可候潮进出。”宁波舟山港相关业务人员介绍。
当前,海运行业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海运体系。从大港到强港,宁波舟山港的蜕变印证着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当智慧风机与远控桥吊共同运转,当绿色燃料为巨轮续航,东方大港正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引擎,书写着强港建设的新篇章。
主办单位:舟山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地址:舟山市新城体育路10号海洋科学城A16幢9楼
联系电话:0580-2031682 0580-2055174(传真)邮编:316012 邮箱:zsskjxxs@126.com